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洛阳社区
简体 繁体
  新闻 | 图片 | 洛阳

花儿临夏待客来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综合频道  来源: 洛阳网 2024-04-10 08:56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十省名城联动,共扬国色美名。由洛阳日报社等十家媒体共同策划发起的“盛世牡丹耀中国”大型融媒体联动报道已经启动,此次联动包括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湖北襄阳、四川彭州、安徽亳州、甘肃临夏、河北邢台、山西太原、陕西咸阳、宁夏吴忠等十个省份的十座知名城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花儿临夏,感受不一样的“河州牡丹”。

  临夏,一块被黄河水滋润的土地,这里自古就流传着“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佳句。每年“五一”小长假前后,美丽的临夏回族自治州都会准时迎来一年一度的牡丹开放期,此时各类牡丹竞相绽放,花香醉人,让临夏成了花的海洋,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近年来,临夏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立足牡丹资源禀赋,持续释放文化旅游综合效应,不断延长牡丹产业链,以花为媒、以节会友,精心筹备各类以牡丹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实现了牡丹从单一观赏到精深加工、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擦亮了“河州牡丹”品牌,让“美丽经济”成为开启乡村振兴的一把“钥匙”,给各地游客送上了一场赏心悦目的闻香赏花之旅。

  赏牡丹 花开临夏香满城

  “白牡丹白着娆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临夏人把牡丹盛开的季节称之为牡丹文化月,并借此推出涵盖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特色美食等领域的系列活动,吸引八方宾客前来观光旅游,这朵“富贵之花”已然升级为“产业之花”。

  临夏牡丹又称河州牡丹、河州紫斑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紫色斑点而得名,有着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文成公主进藏和亲路过临夏住在炳灵寺时留下数株牡丹,经过千百年繁衍发展,也留下了家家户户种牡丹的习俗。据考证,当地供奉文成公主的寺院里有大量牡丹元素的唐卡,在出土的金代墓葬中有牡丹纹饰的砖雕。明嘉靖版《河州志》中有家家户户种牡丹的记载。

  在一代又一代临夏人的努力下,经过归圃驯化,目前共培育出花色各异的紫斑牡丹品种300多个,其中以佛头青、观音面、紫朱砂、梨花雪、粉西施、绿蝴蝶、醉杨妃等较为名贵。如今在临夏,牡丹、芍药等花卉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余亩,大夏河牡丹长廊、康乐县牡丹园,还有遍布城乡的牡丹文化公园等,让临夏成为名副其实的牡丹之城。

  每年的牡丹盛花期,走进临夏州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数千亩牡丹争奇斗艳,连片成海。近年来,王坪村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种植牡丹,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研发紫斑牡丹花蕊茶、叶芽茶、花朵茶和牡丹籽油系列产品,不但延长了牡丹产业链,还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临夏因牡丹而美,因牡丹而享有盛名。每一次牡丹文化盛宴都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升华为地域形象与品牌,造就了临夏经济发展的一次次机遇与提升。河州牡丹的独特风韵及临夏文化的卓然魅力,为临夏旅游推介、形象展示积聚了人气,提升了临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收入井喷式增长,成为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唱牡丹 花儿临夏美名扬

  “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是容易摘去是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被誉为“花儿曲令之王”的河州大令《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仿佛是从记忆深处传来的一首长歌,舒缓的旋律、婉转的曲调于刚健中自带缠绵的情愫,呈现出一幅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吐露芬芳的壮美画卷。

  在临夏,“花儿”不仅仅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主要传唱地和发祥地,临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这里的人们常以民歌花儿传唱牡丹,在众多的花儿曲令中,有很多以牡丹命名,有《牡丹令》《白牡丹令》《二牡丹令》等,十句花儿唱词中,有两句就是唱牡丹的。

  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临夏的和政县、康乐县苍松翠柏山花俏,目之所及皆是铺天盖地的绿和各色各样的花。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就在这最美的季节举办。花儿会是花儿演唱、传唱、传承的主要载体和文化平台,是全球目前存续很少的传统民歌的民间大型演唱场所。届时,山野间、树林里、草坡上、小溪旁、亭子里、山涧中,从八方而来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着,大家以歌会友、以歌咏志,到处是花儿的旋律,让人流连忘返。

  花儿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临夏一代又一代的花儿文化研究者、唱词编创者、传承人和演唱者如同浪花一样前赴后继,培育壮大花儿歌手和传承人队伍,传承保护创新着花儿文化,让悦耳的花儿在广袤的临夏大地上缓缓流淌,展现“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的无穷魅力。

  花儿临夏,以花儿喻临夏,集中体现了临夏的景色美和文化美:大河滔滔,两岸盛开着雍容华贵的牡丹,带给人们人美、花美、水美的全新临夏形象。

  品牡丹 河州味道飘四海

  说起河州牡丹,就不得不提到临夏市八坊十三巷。

  作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组成部分的八坊十三巷是临夏旅游的一张名片,已经成为各地游客到临夏必去的景点之一。

  八坊十三巷是八座“坊”和十三条“巷”的统称,是临夏文化旅游新地标,融合了砖雕、木刻、彩绘等建筑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浓郁,堪称西北民族文化建筑的博览园和民族团结融合的“大观园”。最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非常爱花,无论院子大小,都留有一块花圃,种着各种花草树木。他们尤爱牡丹,在这里,不仅墙上雕的是牡丹、门廊上刻的是牡丹,而且家家户户院中大都种牡丹,推开院门就能看到牡丹盛开,花团锦簇。

  临夏除了各色花卉,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临夏美食是延续千年的历史传承,是挑动味蕾的饕餮盛宴,是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是敬业打拼的民族精神。早在唐宋时期,居住在临夏境内的各族群众在菜肴配置、烹调等方面就有许多创新做法,制作出一系列品质精良、令人垂涎的美食。千百年来,临夏各族儿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探索研发,大力传承弘扬临夏美食文化,对美食技艺进行改良和创新,使临夏美食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牡丹宴、东乡手抓、酿皮、凉粉、甜醅、油馃馃、鸡蛋醪糟……走进临夏,满街飘香,色香味俱全的临夏美食绝对让你垂涎欲滴,大呼过瘾。

  画牡丹 国色天香永不谢

  临夏人不仅喜欢“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品牡丹”,更喜欢“画牡丹”。在这里,牡丹早已和民俗民风相融,生活中处处体现着人们对牡丹的热衷与喜爱,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创作品也不断加入地域元素,迎合审美趋势推陈出新,产品屡屡引发关注。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牡丹绘画艺术在临夏地区蔚然成风,陈龙、石兰英、杨占福、石广云、张定平、车玉琳、罗艳、蓝献诚、孔令祖等牡丹绘画名家辈出,其中不少人举办过个人专题展览,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出版画册、邮票等,成绩斐然。

  牡丹虽盛,但花期较短,勤劳的临夏人民便将牡丹穿在身上、雕在砖上、刻在木上、捏在泥上、画在纸上、绣在布上……用传统非遗的形式将牡丹呈现在生活细节中、留在心里,不仅让牡丹文化有了更多的传承载体,也有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砖雕——俗称“硬花活”,指在青砖上雕刻出古色古香、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花卉、典故等图案。临夏砖雕最常见的创作主题便是牡丹。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夏砖雕在金代便开始雕刻牡丹,东公馆的《牡丹双宝瓶》更是牡丹砖雕中的佳品。在临夏,无论是民居还是公共建筑,处处都有牡丹砖雕的身影。

  蛋雕牡丹——一种是用刻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蛋壳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蛋壳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

  掐丝珐琅牡丹——作品可以是摆件、挂画和实用器具等,牡丹是其常见主题,放在家中赏心悦目,出现在盖碗上,喝茶也能陶冶情操。

  河州泥塑牡丹——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彩陶罐里开出“牡丹”,加上俏皮的泥娃娃,这是泥塑匠人的巧夺天工。

  葫芦雕刻牡丹——它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一直享有盛誉。在葫芦雕刻中,牡丹是常见的图案,多出现在葫芦腹部主图上,雕刻细腻、精美绝伦。

  如今,临夏的牡丹早已升级为独立的艺术种类,痴迷于牡丹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勤奋努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审美品位,促进了牡丹产业融入艺术市场。

  不来临夏,不知道牡丹有多美。眼下,临夏牡丹即将绽放,河州牡丹文化月开幕也进入了倒计时,临夏已做好各项准备,热忱欢迎各地朋友前来“赏河州牡丹、游临夏美景、品临夏美食”。(临夏州融媒体记者 马琼洁 马麒)

[ 责任编辑:席倩倩]
返回洛阳网首页>>
六旬老人血压一直降不下来,病因竟是……
六旬老人血压一直降不下来,病因竟是……
  • ·健康快讯: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招募高血压患者临床试验
  • ·健康快讯: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再获两个省级荣誉称号
  • ·泡脚水越热、时间越长越好?
  •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 ·朱延振:痴迷三十余年 耕耘盆中乐土
  • ·邻近小城访三苏,羊肉饸饹香久留
  • ·初冬虽至 洛阳县区亦可捡秋
  •  
    新闻排行
  • 扎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全力实...
  • 就在今晚!CCTV-1《文脉春秋》“...
  • 产值突破31亿元!宁德时代洛阳基...
  • 洛阳市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许可证10...
  • 新春招聘会 稳岗促就业
  • 寒假期间,洛阳中小学学科类培训...
  • 洛阳市医疗保障局:门诊慢病不设...
  • 请注意防范!今晚起洛阳将迎大风天气
  • 首批“美豫名品”企业名单发布 洛...
  • 徐衣显与中科院过程所副所长李春...
  • 百姓呼声
    洛阳城市阳台地面标识英文翻译有误?
    龙门石窟地下停车站缺少安全标识(图)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700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