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网站投稿 洛阳社区
  新闻 | 图片 | 洛阳

奋斗者 正青春丨走近青年能工巧匠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综合频道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2022-05-01 17:24

  编者按

  他们在技能竞赛中披荆斩棘,用一技之长擦亮人生,冲破成长“天花板”;他们运用新技能操纵新设备,通过创新思维为传统产业添“智”;他们传承着工匠精神,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绽放青春光彩……

  在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这样一群河南青年工匠:他们朝气蓬勃、元气满满,在各自岗位上用精湛的技艺、专注的精神改变个人命运、实现人生梦想,为“技能河南”贡献青春力量。今天,本报带您走近这群青年工匠,聆听他们的逐梦故事,引导更多人坚守内在、坚守创造,让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每个人的职业追求。

   数控车间锻匠心

  “我将再接再厉做好本职工作,为制造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朱殿勇周晓荷

  4月29日,在新乡豫北靖道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张立文将壁厚5毫米的不锈钢管放在数控机床上,用自己设计的工装夹具夹牢,在控制面板上输入几个参数,启动了机床。随着金属摩擦声响起,壁厚仅为0.5毫米的薄壁管诞生了。

  今年32岁的张立文,2011年从新乡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公司精密零件制造一线工作。科班出身加上勤奋好学,他很快掌握了齿轮齿条、螺杆加工、调整螺母加工等10多项加工技能,成为公司技术能手、精密制造事业部车工班班长。

  “我们部生产的高精密件,精度要求最严时误差得控制在千分之八,也就是1厘米的产品偏差要在0.08毫米以内,跟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差不多。”他介绍说。车工作为数控机床的操作者,就像“大脑中枢”一样,得准确调取出指令,配以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的完美执行,才能生产出完美的产品。把刀具设计得恰到好处,让它们良性协作,是张立文必须解决的问题。

  某盾构机刀毂需要十几道工序一次加工成型,但数控车床旋转刀台通常装夹4把刀,难以满足需求。张立文与工艺技术人员不眠不休,研究刀具优化及装夹方式,设计出专用刀座,实现普通数控车旋转刀台上同时装夹7把刀,实现多工序一体加工,啃下了这个“硬骨头”。

  2019年,张立文接到生产一批特制铜壳体的任务。这个铜壳体一层套一层,内孔直径最小只有5毫米,内腔结构十分复杂。起初,大家拿成型刀加工,这就要频繁修磨刀具,效率很低。早已将数控机床各项技术参数烂熟于心的张立文,对数控程序进行了重新编写,修磨了高速钢刀具,把单件加工时间从至少30分钟缩减到6分钟内,加工成本降低了80%。

  这几年,车工班新进人员较多,张立文就将自己的经验手把手传授给新员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车工班产品废品率由之前的7%—8%降至3%—4%,他的15个徒弟走向了公司各板块关键岗位。

  “我将再接再厉做好本职工作,为制造强国建设添砖加瓦。”张立文说。

   焊花闪耀美丽青春

  “我们要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工人。”

  □本报记者惠婷周青莎

  “注意观察坡口面的熔合情况,手要稳……”4月29日,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事业部车间里,焊枪火花飞溅,焊声“嗞嗞”作响,二工部焊工班班长郭超大声给工友指导着焊接技术。

  矫直、打磨、组对、焊接,常人眼里看似简单的电焊工作,想要做出好活儿并不容易。郭超指着一段金属弯管告诉记者,他和同事忙着加工的过滤机段熔体管道,是绿色纤维项目整套管路的核心部位,被称作项目的“经脉”。而该项目是公司主推的新兴环保化纤产品制造设备,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

  根据设计要求,焊接完成后,整台机组水平误差要控制在0.1mm范围内,作为冷焊件,这么高的标准要求在公司是第一次,难度极大。郭超带领团队经过上百次试验,观察参数的变化和相互间的影响,研究总结规律,优化改进焊接工艺,不仅保证了设计要求,还将施工周期缩短至1个月,刷新了冷焊技术工人精度把控难度系数。

  宝剑锋从磨砺出。精湛技术的背后是郭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拼搏。高温下熔化的金属会散发呛人的烟尘,工作时一蹲好几个小时,眼睛被焊弧灼得流泪,皮肤被焊花烧伤……这些对焊工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匠心追求让郭超在一次次磨砺中“淬炼成钢”。

  凭借对专业的热爱和技术上求精求尖的执著,郭超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中国纺织大工匠”,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拿到行业内最高职业资格——高级技师资格证。

  2018年,公司成立了“郭超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要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工人。”利用这个平台,郭超带领工作室成员组成四个技术攻关小组,完成创新成果56项,为公司降本增效价值1000余万元。凭借突出的贡献,郭超被聘为公司首批“首席技师”。在他的影响下,一批焊接青年技工成长为公司的高技能人才,在焊花四溅中闪耀着青春的光芒。

  唱响新时代石油之歌

  “近3年来,我们行程上万里,编写代码10万多行,参与技术方案设计20余项,累计创效3800余万元。”

  □本报记者徐东坡

  4月28日,在王海洋所在的办公大楼里,一台外形像“瓦力”的工业机器人引人注目,这是他和团队研发的技术验证机,可以自动导航行走,具有识别烟雾火灾等处理异常事件方面的功能,可以运用到高危油气田巡检等领域。

  33岁的王海洋是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信息化管理中心软件开发与架构专业专家,作为一个在油田长大的“油二代”,王海洋与操作钻井的父辈不同,他的工具是一行行代码。

  在大学学习软件工程的王海洋,毕业后回到中原油田,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父母工作过的地方。

  2017年,王海洋接到任务,组建团队参与中国石化智能油气田云平台设计。“虽然我是学软件的,但一开始根本无从下手。我先查阅了云平台相关书籍,然后在阿里云注册账号了解其运作方式,才渐渐明白云平台到底是什么。”王海洋笑着说。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放弃节假日,干中学、学中干,经常从早上一睁眼忙到深夜,在海量技术资料里钻研,与技术专家交流,终于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顺利完成云平台的设计与技术验证,为各种油气田专业软件系统上“云端”提供了“硬核”支撑。

  中国石化普光气田硫化氢含量极高,开发生产风险极大。2019年,王海洋主持智能油气田工业实时数据体系建设,将普光气田的自动化系统与物联网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生产可视化、指挥实时化。2021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AI图像识别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实现通过人工智能识别生产监控画面并预警,有效提升了油田生产现场安全管控水平。

  “近3年来,我们行程上万里,编写代码10万多行,参与技术方案设计20余项,累计创效3800余万元。”为推动数字技术与油气生产深度融合,王海洋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王海洋介绍,中原油田分公司组建了油气田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他和团队已在人工智能助力油田勘探开发、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储层物性AI判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用代码让机器人“乖乖听话”

  “接下来,我要学习更多技能,不负青春韶华!”

  □本报记者王斌

  现代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车间什么样?4月28日,在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排排工业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很高。能让这些机器人如此“听话”,有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该公司设备装备部的高级维修技师常国印。

  常国印今年33岁,年纪不大,但经验老到,是公司仅有的3名电工高级技师之一。头戴蓝色工帽,身着蓝色工装,时而在电脑前敲击键盘输入代码,时而观察机器人的调试效果,这就是常国印的日常工作场景。

  每天和机器、代码打交道,看似枯燥,常国印却很享受调试机器、解决棘手问题的过程。对于工友们抛来的技术难题,他总能轻松解决。这背后是他的好学。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在单位再待上1个多小时,打开电脑上网课“充电”。“电气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快,只有多学习,才能不落伍。”常国印说。

  好学让他有了更多成长机会。2018年12月,他和另外两名工友被公司选派,参加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在脱产培训的半个月里,他把学习劲头用到了极致,每天最早到教室,晚上11点以后才从教室离开。天道酬勤,在比赛中,他和工友获得全国二等奖。在2020年河南省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他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

  勤于学也敏于行。工作中,他十分专注。有一天下午,车间的机器人发生故障,工友喊他来修。他就坐在电脑前一点点调试,等调试成功走出车间时,外面已经黑黢黢的。还有一次,深夜11点多工友打来电话,让他第二天早早赶过去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可他等不了,挂了电话就匆匆往车间赶。不让问题过夜,是他工作的座右铭。

  一路走来,常国印获得不少技能证书。在他看来,这些证书见证了他的努力与成长。“人生经历让我明白,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成长成才,接下来,我要学习更多技能,不负青春韶华!”常国印说。

  突破极限勇夺“金头盔”

  “我会继续磨练技能、冲锋在前。”

  □本报记者刘海涛王绿扬

  10分钟,能做什么?

  对于洛阳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站装备技师李闯来说,10分钟可以将拥有上百个零部件的双轮异向切割锯组装完毕,并用这台15公斤重的设备将一枚熟鸡蛋的蛋壳剥开,还不伤到蛋白。凭着这手“绝活”和对其他消防装备构造的精准掌握,他获得首届全国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消防装备维护员竞赛项目冠军,为河南消防捧回了一顶“金头盔”。

  4月27日,李闯讲述了“金头盔”背后的故事。2012年,高中毕业的李闯成为一名消防战士。“在灭火救援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消防车辆、灭火器具、空气呼吸器、破拆工具等装备。在我们特勤大队,大大小小的装备加起来有上百件。我当时的班长是开抢险救援车的,每次有任务我们就一起把这些装备送到现场。”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的李闯对这些装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着一颗求知的心,2015年,他进入南京消防士官学校,系统学习消防装备保障知识。

  学成归来后,李闯正式成为一名装备维护员。除了日常训练、出警,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检查、保养队内的装备器材,他笑称自己“连做梦都在琢磨维修技术”。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李闯成了有名的“装备医生”,两次在全省消防装备比武竞赛中夺冠。

  2021年6月,李闯开始备战首届全国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4个多月的集训中,他和队友每天早晨5点开始训练,直到深夜才结束。“为了练好‘双轮异向切割锯拆解组装’这个项目,我每天要将上百个零部件拆卸组装几十遍,最终训练到两只手能够同时分别安装不同的零部件,对每一个螺帽都了然于心。”李闯说,他坚信极限就是用来突破的。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技巧,他顺利捧回“金头盔”。

  “我成为消防员已经10年。这10年,我见证了消防救援队伍的改革发展和装备革新,自己也成长了许多。我会继续磨练技能、冲锋在前。”李闯说。①

[ 责任编辑:崔利利]
返回洛阳网首页>>
  • ·突然胸闷 竟是甲状腺癌转移了
  • ·老人十年遭遇两次骨折 身体潜伏了“隐形杀手”
  • ·憋得肾脏伤了,抠得鼻子病了, 暖得皮肤“花”了……
  • 花开洛城满目春 健身赏景觅野趣
    花开洛城满目春 健身赏景觅野趣
  • ·漫游东关大街 寻迹“孔子问礼”
  • ·观烂漫春花 赏河山春色
  • ·沟门村:品兴华豆腐 赏美景连连
  •  
    新闻排行
  • 洛阳下月起将实现公交地铁“一码通乘”
  • 徐衣显调研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城市环...
  • “非遗”技艺传承人王山山:指尖铿锵 ...
  • 事业编制!瀍河区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
  • 4月1日至5月5日,洛阳地铁将在重点时...
  • 未来几天洛阳天气晴好 气温快速回升
  • 4月1日至5月5日,龙门石窟景区将举办...
  • 神都洛阳不止奔跑 牡丹花开又逢君!第...
  • 德国棋迷沈赛宁:把“洛阳故事”讲给...
  • 洛阳市2023年度“十大装备”申报工作启动
  • 百姓呼声
    河科大为何将校地共建的图书馆占为己有?
    缴纳契税后需缴纳维修基金才能享受补贴?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